“躺平”一词突然热络,虽然解释各有不同,但引发如此热议和关注,说明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内心。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躺平”。有人这样解释“躺平”,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内心都毫无波澜,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其状态就是:一天两顿饭,吃饱就行。没钱了,去麦当劳打几天工,找个快递公司送几天快递。每年工作俩月,挣够维持生命的钱,就是快乐,快乐不只与金钱有关,也不与物质有关。其具体行动就是: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子、不消费,其核心思想就是对社会环境不满,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网友“行者老侯”在《躺平,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文章中认为:“我理解的‘躺平’,首先是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看似无欲无求,其实更加热爱生活。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难道不是对生活的热爱吗?写诗,读书,作画,种花,难道不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其次,‘躺平’也是一种状态,真的有人放弃了对生活的追求,变得颓废,吃饱混天黑。两种生活态度,本质却是一个,都是对现实不满,采取非暴力不合作。”
在“行者老侯”看来,躺平是热爱生活的体现,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觉醒,理解躺平的意义需要拉长时间轴。“躺平一代父辈,生活在体制控制时代,离开体制不能生存,受的是螺丝钉教育,从小被告知人人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只有集体意识,没有个人意识,所以,没有躺平的可能。计划经济,艰苦朴素教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不会产生躺平的概念,因为吃饱是最高人生追求。九十年代,票证取消,体制松散,那时开始流行一首歌,歌中发出:很多人唱着“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的呐喊,很多人从体制控制下走出来。市场经济,让很多人有了可以躺平、自由飞翔的可能,脱离开体制就是躺平。那时面对的是体制的压力,现在面对的是社会的压力。相对于父辈,今天青年很幸运,体制松散,物质丰富,让他们有不合作的资格和权利,于是可以躺平。世纪末以来的成功学,曾让中国人打鸡血。经几代人努力,人们发现勤劳并不致富,于是躺平,说白了,就是不伺候了。放弃房子、车子、票子、职称以及一切物欲追求,何尝不是一种人生追求。躺平是心态也是状态,是过程也是结果。”
网友“卖杏花”在《躺平就躺平,不必抱歉》中表示:“直说吧,我比较同情现在宣称要躺平的人。——注意,没有怜悯的意味,我更想用的一个词,是‘支持’,可我不敢承担如此鼓励的责任。当人们竭尽全力,还只能勉强温饱,躺平也无可厚非。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买房,这三不就足以解决一个人八成以上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