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你以为他们只是赚“快”钱,却没看懂背后的逻辑 - 资本家

社交电商:你以为他们只是赚“快”钱,却没看懂背后的逻辑

一场疫情让部分行业困难重重,但有一个行业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化危为机,在这次疫情下表现得非常“灵活”。它的在线直播、拉群团购等运营玩法还被不少线下实体行业“抄作业”,这个行业就是社交电商。

社交电商自带光环,潜力无穷,但每一个对它不那么了解、刚刚进入社交电商行业的人最容易对它产生这三个认知误区:

☞这是个赚“快钱”的行业

☞模式比产品更重要

☞过度重视流量

接下来,将为大家说明,为什么这是三大认知误区。

社交电商是个赚“快”钱的行业

提到社交电商,大家会觉得这个行业赚钱又多又快,除了朋友圈那些晒单的微商,还有这样几组数据:

拼多多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年销售额和市值都直追经营了20年的京东。

平台型社交电商企业云集从零起步,4年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直播带货网红辛巴发布2020新年销售计划1000个亿。

因此很多人说,社交电商是一个赚快钱的行业。但真的是这样吗?

大家只看到云集用了4年上市,创始人肖尚略身价瞬间破了百亿。但很少人了解肖尚略在创办云集之前,有12年的传统电商经验——2003年,他东挪西凑筹集了2万元,创立了一个专门卖汽车香水的淘宝店。如果没有他12年对电商平台规则的深刻理解,没有整个团队丰富和成熟的电商运营能力的支撑,就没有后来4年飞速成长的云集。

就连现在的头部主播李佳琦和薇娅,也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积累了很多年,默默做了好几年的直播,才有今天的成绩。

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老的行业赛道上对新的机会极其敏感,且行动迅速。

因此,我们看到的那些“赚得快的钱”的背后,十之八九都藏着这样厚积薄发的故事。“快”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不是“快”,而是“新”,是对新机会的敏感度。

商业模式真的那么重要吗?

除了觉得社交电商来钱快,很多人一谈社交电商就在谈“模式”。社交电商的模式无外乎几种,最典型的是“入会员”“拉人头”。

比如,某平台推出一个标价为399元的礼包商品,购买这个礼包商品后才能成为会员,也就是拥有了在这个平台开店的资格。当你招募够了一定数量(一般10-20个)的其他“399会员”后,就自动晋升为“经理”了,就能分到整个团队任意一个新人的50元左右的奖励。

当一个经理级别的代理培养出一定数量(一般是3-10个)的同级别经理以后,经理就会晋升成主管级别的代理,还能额外再得到整个团队当中经理团队任意一个新人30-50元奖励。同时,你名下所有代理的零售出货,还能拿到一定比例的佣金。

正是因为这样的招商机制,让很多人把重点放在了“招代理”而不是“卖产品”上。还有不少平台就是冲着“拉人”的动机去设计项目,披着社交电商的外衣藏起了传销项目的内在,当然最后等待这些人的一定是社会的唾弃和法律的严惩。

这就是过度重视模式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产品)。社交电商行业里经营得好的企业,80%是有传统行业从业经验的老手们。

一方面,这些人很明白传统生意中商业机制的设计,懂得如何体现、如何应用它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他们非常明白,一个生意能够做得足够持久,根本在于产品的品质。如果产品品质不够,没有消费者持续地为这个产品买单,再花哨的模式都毫无意义。

一个好的模式设计,可以让市场做得更快一些,这些机制在社交电商行业里最大的意义是促进了市场的快速裂变,短期内增加了商品的曝光程度。

“流量”和留量”谁更重要?

除此之外,很多人还觉得社交电商的流量成本为零,这也是一个坑。

在获取流量上,社交电商比传统电商更直接且无成本,只要代理商在朋友圈、微信群等渠道推广,就能拉客卖货。很多人在做社群团购时,疯狂拉群扩建客户人数,想借助这个以社交为基础的成交场景,快速地扩散。

但却因交付保障不足,反而让坏的一面快速地产生聚变反应。意思就是说,一个社群只要出现一个客户不满,群里每个客户都能直接看见,每多一个客诉问题都是负担,所以售后率的控制尤为重要。

流量思维固然合理,但是如果只注重流量,不重视留量,就会导致以前积累下的客户随之付诸东流。也就是说,不应该把运营精力都放在流量获取上,对代理商的培训、赋能再到商品的交付才是基石,没有做好这些,流量大反而会变成最大的隐患,发挥最大的负作用,平台也会迎来关张大吉。

上一篇 李银河:给单身族的几个建议景嘉微:GPU龙头,国产替代的又一个风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