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一词有些贬意,其实是个中性词,我们人体首先是由物质构成,生存是重要的,世俗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不要说我们,就是生活在宗教信仰浓厚的环境下的人们,没见上帝之前也一样生活在世俗里,就是有崇高理想的人,也不可能把肉体整天寄寓在理想里,世俗也一样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做事可以不避世俗。
我们的世界也是世俗世界,神的世界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世界要发展还要靠世俗的力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世俗,高蹈远徙,餐风饮露,谈玄读经,清高倒是清高了,恐怕物质的生命远远不能给清高的精神提供能量,精神将失去载体,世界更得不到发展,那人生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将失去,什么社会繁荣,文明进步,家庭幸福,价值实现更谈不上。所以,世俗其力大矣哉。
但什么东西都不能推向极端,世俗推向极端就变成庸俗,庸俗将一反世俗所有的积极意义,不但变得消极而且令人生厌,当然这个消极是因为在行为上积极过分所导致的,这就是辨证法。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世俗而不庸俗呢,或者说世俗和庸俗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比较容易说清的,但在行为上就不容易把握了,全看个人的修行。
世俗是一种较有理想的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还应追求点除满足物质需要以外的比较美好的东西,尽管我们平时感觉不到。而庸俗似乎只追求满足物质需要的东西及对物质极力占有的欲望。由于庸俗没什么理想,赤裸裸地追求物欲,它也就没什么约束,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世俗是普通人的生活,而庸俗尽显普通人的弱点,如张扬、粗鄙、下作、极端自私和狭隘以及无志气,这些就构成庸俗的具体表现。
当然庸俗并不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当一个社会缺乏理想,或者理想太过空泛而不可能达到,社会不能保证人们过较正常生活的基本要求,社会竞争缺乏起码的公平和公正,或者社会不能给它的成员以人的尊严而促使他堕落,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庸俗,他不庸俗就不能获得生活的必需品,从而他将失去更多的精神价值。我们不能指望也绝不应当指望人们一旦处于世俗到庸俗的拐点上,会主动甚至会毫不犹豫地结束生命以保证人的精神价值。社会不应当把人逼到这个拐点上,或者应在临界点上及时施以救助,更不应该把人逼向庸俗然后加以谴责。
当然人是能动的动物,在物质世界是能够也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人是有理想的动物,人应当积极地使自己最低据守在世俗层面而不应当消极地滑向庸俗,如果经过积极努力仍然不能改变指向庸俗的环境,那结束生命就是最后的也是最好的保障。过去我们狠批过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在保证人格不受侮辱上,在保证人性不堕落上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我分析这句话遭到批判的原因除了政治原因外,就是觉得它太迂,太不值得,其实“迂”有时就是坚强,为避免“失节”而死也绝对是正当的事,很多英雄义士不都是这样做的吗,我们至今崇仰他们,有谁去崇仰那些脑子灵光的失节者。这就是说人们在避免庸俗上要坚守防线,但也并不是说人们真要动不动就付出生命代价,生命毕竟是宝贵的,尽管它不是最宝贵的。
如果我们都能从世俗再上升一个台阶而又能社会发达,生活幸福,那是好之又好的事,但那不是现在,恐怕也不是将来能实现的,我们还是保守我们的世俗而坚信未来会更好吧,同时拒绝庸俗,尤其拒绝把能庸俗当成追求的理想,更不能去比看谁够庸俗。
羊喜转的,觉得不错。同时补充:世俗毕竟也俗,虽务实,但也绝不能称颂。另外,世俗庸俗都有审美方面的问题。都没有引领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