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岁末年初,就是财经媒体最热闹的年度投资理财策略回顾与展望的季节了。说到展望,大家的印象中就是要预测主要投资品在新一年的具体走势了。
然而,敝人认识到,市场的具体走势是不可预测的,长篇大论的文章去分析所得的结论的可靠性与抛硬币所得无异。
因此,笔者在此无意加入各路大师对指数点位、各种具体投资品价位、又甚至是走势曲线的“竞猜”游戏,只是希望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的总体市场背景,并对股市、固定收益、房市、海外投资等大家关心的热门投资主题作一些前瞻性的长期的、方向性的判断,把一些胜算较大的投资机会列出,并提出一些具体参与策略供参考。
一、对于股票二级市场,建议耐心等待机会。A股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貌似是门槛最低而又有机会获得高回报的投资途径,但实际上是多数参与者亏多赢少的伤心地。
看了一下了市面上关于2017主流投资策略报告,基调几乎一致:健康牛。给出的上证目标普遍设在3500-4500点之间。
在此,笔者觉得很有必要提醒一下,过往多年以来的主流预测就没有准确过,远的不说了,2014年底普遍预测“温和上涨”,结果走出“大涨大跌”;2015年底主流预测“慢牛”,结果走出“熔断”。
那么股市真能形成单边上涨的“健康牛”趋势吗?我们从估值、成长性、货币环境、经济背景等决定股票市场趋势的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如下事实:
首先,A股还是很贵。以2016年12月14日东方财富的数据计算一下就可以发现:剔除了权重的银行股,上证指数的平均市盈率达40倍,深圳中小板平均市盈率45多倍,创业板近70倍。也就意味着您的投资要40年、45年、70年才能回本。值得投资吗?
其次,公司业绩增长有限。经济增长依然是L型,整体增速下滑,作为经济窗口的A股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增长是不可能脱离基本面的。
再次,宽松货币政策不可持续。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全球范围内的宽松已经无以为继。国内通胀已经抬头,“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通胀的急先锋已经陆续登场,煤炭、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轮番大涨,如果您日常到超市买菜,也就会发现,实际CPI远超官方数据的2%。货币的继续宽松几乎无可能。通胀无牛市的规律难道可以无视?
另外,降杠杆、去产能的目标均没有实现。根据权威人士的表述:国内企业的总体负债已经达到100万亿的规模,即使是按4%的最优惠利率计算,全年的利息支出就是惊人的4万亿,与当年我们掷地有声的“四万亿刺激”规模相当,也等于2015年中国全年新增的GDP;还不算政府的显性与隐性债务,也不算民间稳步爬升的负债哩!这杠杆还有多少可加的空间呢?
说到底,A股真正的趋势性投资机会几年才有一次;2015年刚有过了一次,下次要耐心等了。建议奋战其中的投资者,放弃此赚彼赔的短期炒作零和游戏吧。尽管真正好的企业是可以帮助投资者长期穿越牛熊的,但是,在普遍泡沫的A股二级市场要找到这样的标的,需要的是一般投资人难以具备的慧眼和研究能力。其实,在真正的机会到来之前,我们不是一定要作为的。“等待”也是一种有效策略。特别是当股市不存在单边上涨趋势的时候。
二、房市投资,让人欢喜让人忧。如果问及去年国内投资的亮点是什么?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地答是大城市的房子。然而,一、二线城市涨势凌厉之后纷纷被限购了,而三线以下城市库存依然压力山大。
理性一点分析就知道,人口的结构的改变以及房子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了在将来的十年又或是更长的时期是难以简单重演了过去十年的辉煌历史了。
对于直到现在依然持续上涨的一线城市房价,敝人没有预测何时是拐点的水晶球,但只想告诉大家“世界上从没有只涨不跌的投资品”这样一个不变的真理。香港人曾经认为房价只涨不跌、东京人也曾经如此、美国人亦同样……结果,他们最终无一例外都经历过房价大跌的洗礼。我们是例外?常识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例外的。
根据瑞士信贷的数据:2015年底中国房地产的价值相当于中国GDP的250%,到2016年年底估计大概达到280%,而日本在1990年房地产泡沫顶峰的时候,日本整个国家住宅的价值相当于GDP的200%,美国在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顶峰时才是整个国家房地产价值相当于美国GDP的170%。这样的场景显然是不可长期持续的。
具体策略上,对于自住房,是不需要择时,买得起就买好了,因为房价涨跌是不影响居住质量的。前提是,您负担得起。如果还可以选择,那就选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吧。因为根据古今中外的经验,大城市核心地段更能保值。
至于投资买房?就就建议免了吧,投资的租金回报率非常低,连通胀都跑不赢,还不考虑折旧了。
三、固定收益投资,是时候返璞归真。一直以来,以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第三方产品、线下P2P等各类中国特色的固定收益投资品一直被认为是投资人战胜通胀的神器。而且,在“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保护下,高收益而低风险成为国内固定收益产品的主要卖点。
然而,前期泛亚、e租宝、金鹿等平台号称能做到“安全与高收益兼顾”的打着互联网“高收益理财”幌子的平台纷纷“跑路”,近期债券市场的违约现象也变得常态化,银行等可靠的平台提供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收益率则明显下降。
尽管“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估计一时难以打破,但银行理财产品有“确保兑付预期本金和收益”的标准版本理财产品向净值型转型过度应该是大方向。
整个固定收益市场,以中国式的次级债为主,高收益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杠杆之上的非标准化债权、加上各种隐形的代持与互换等扑索迷离结构。其中隐含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最近的“国海萝卜章”事件、“蚂蚁金服招财宝私募债违约”事件等就是巨大的“中国式次级债”冰山已经暴露出来的一些小角。
对于追求稳健的投资者,是时候报把回报的预期降下来了,债市最近的下跌可能只是个开始。通胀的趋势出现,对债市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至于市面上的各种“高收益的”产品,其实就是“中国式次级债冰山“的一部分,建议一般投资人远离,因为高收益是一定伴随着高风险的。
四,风投和创投,寒冬中的一股暖流。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多年以来持续放缓是不争之实,然而,国内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行业非常旺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在为“稳增长”作不懈努力。而且,我们是一个还在“发展中”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业经营的纵深依然很大。而且,二级市场的低迷,反而为风投与创投低价进入提供了很好的谈判筹码。
同时,股票二级市场的普遍高估值,真正最终得益的是创业者和在上市前不同阶段参与的风投和创投。股市高估值对风投和创投来说意味着在退出时的丰厚回报。
我们也看到了,新股的放行节奏已经由每月一批加快到每周一批,监管者实际上在推行只做不说的“注册制”,加上新三板以及其他在酝酿中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将为创投和风投的退出提供更多的渠道。
五、海外投资,逆风而行。如果说去年开始积极进行海外配置是先人一步,那么现在继续进行海外投资就可以说是“顶风而行”了。一年多以来,人民对美元贬值已超过10%,国内外汇储备显著减少,再加上美元利率的稳步上行,大家逐步认识到投资的跨币种、跨地区多元化的重要性了。美国的加息周期中美元的强势基本可以确定。因此以持有美元资产为主的海外投资的回报的确定性相对高。
然而,监管者对海外投资的态度已由鼓励明显转向收紧,出海投资的通道明显收窄:刷银联卡不再能购买海外保障型保险、各种QDII额度基本用完、5个以上的个人同时购汇汇向同一境外账户的行为被禁止、大型外企的购汇向境外分红派息被窗口指导……总之资本外流被严加管控了。
建议利用好现有的沪港通、深港通进行海外投资以间接持有港元资产实现投资多元化,一方面对冲人民币继续贬值的风险,另一方面利用好港股估值普遍比国内A股明显便宜的机会做好布局。对于每人每年依然有的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也建议充分利用,除了购入强势的美元外,英镑、日元等相对强势的币种也是多元化配置的较为理想的选择。
长远而言,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海外投资的通道也将越来越宽,将来国内资金大量走向全球进行投资与配置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现在走出去可以说依然是把握了先机的。试想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的一部分资金今后逐步配置全球,这规模有多大?先人一步者获益的潜力巨大。
敝人觉得很有必要提醒一下:上一轮的低谷是2008的全球金融危机,现在危机已经过去8年了,下一次危机何时来?准确的日子无人可以预测。只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数据:纵观过去,全球的平均每一轮周期的间隔是8.6年。在市场经济中,周期的高潮与低谷不可避免,下一轮低谷就像四季中的冬天一样肯定会来。目前,是时候为下一轮冬天的到了做好相关的应对准备了。
什么才是2017的最优投资策略?我认为应该是偏向保守,谢绝冒险,拒绝杠杆。现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与2007-2008年间的美国非常相似:股市、楼市、债市充满杠杆与泡沫,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又开始冒头,不同的机构、市场接踵出问题;唯一不同的就是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是不会允许“雷曼”倒闭的…美国当时选择了让雷曼倒闭了,刺破了泡沫,促成资产价格大幅下行,社会杠杆率大幅下调,为后来的经济稳健复苏以及股市楼市其后连续上涨多年打下了基础。
我们现在面临两难的局面:如继续选择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持泡沫……结果一定是日式的长期低迷;但是如果下定决心刺破泡沫……短期内估值偏高的各类资产价格一定明显下跌。
因此,强烈建议投资者根据个人的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设置合理的回报预期,减少风险资产,增持高流动性的低风险资产,并作好资产的全球配置,以资产类别、资产币种的多元化投资来规避风险。就国内的配置而言,银行提供的固定稳健型理财产品尽管收益率低一点,却是投资品种的“高地”,万一金融海啸来袭,也是相对安全之地;另外,在新股发行加快的背景下,以公募基金以及专户等不同形式参与打新还是大概率能获取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合理回报的。
短期而言,“安全第一”应该是投资人秉持的首要原则,面对各个不确定的市场与不好把握的投资品种,选择“勇于不参与”不失为智者之举,也考验着“知行合一”的执行力。(宁波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黄凡)